@龙的读书笔记 的抖音视频文章

清北学生能考上明朝的进士吗

一个清北的学生回到明朝能够考中进士吗?大概率是不能的,因为明朝时期进士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今天清北学生的含金量。但从冰冷的数据上看,科举考试的难度已经远远比现代学生考取顶级名校的难度要大。2022年全国共1193万考生参加高考,清北的录取率为0.055%,大概是2000个考生当中有一个能够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继续学习。在明朝的中后期,大明两京13省加起来的秀才超过40万,每一届进士平均录取人数300人左右,所以进士的录取率是0.075%,每1300个秀才中有一位可以成为进士,看似好像概率高于清北的录取率,可明朝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0.075%是三年的总录取,那么其实每年平均为0.025%,清北录取率的1/2还不到。并且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就像今天只有普通高中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高考一样,职校、卫校、中专的同学们连挤独木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秀才不是随便当的,需要通过地方举行的院士才能。 被称为秀才,很多读书人单单考个秀才就从少年熬成了中老年,洪秀全就是考了十几年秀才没有考上,还被迫去当上帝的二儿子,成为太平天国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考上秀才之后,能够享有一定的特权,比如说免除徭役,见到县令不用跪拜,不可以对其随意用刑等。具体表现可以参考一下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带入到真正的历史当中。想要考取功名,还需要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因为明清时期至少90%的人是完全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普通牛马。普通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当劳动力,拉扯到七八岁就要下地干活,运气好的话可以一直干到七八十岁,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只有富裕家庭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脱产读书,并且支付大量的学习以及考试费用。曾国藩出生时家里就有上百亩地,是妥妥的地主阶级,这样的家庭条件才能支撑他从13岁起就去省城参加考试,直到22岁前后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这对一般的农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儿,另外还需要相当高的天赋。还拿曾国藩举例,曾国藩考了七次种秀才,算是比较有。 灵性的,他的父亲曾林书前后考了17次,直到42岁,头发花白才中秀才,并且终生都无法跨越从秀才到举人这道鸿沟。当然了,对于清北的同学来说,读书天赋大概率是不用担心的。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这种小事如同清风拂面般简单,可是现实往往复杂得多。例如考试当中考孟子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先贤圣人给做过批注,那么除了文章本体,还要把圣人的一大段注释给背下来,甚至还有知名大儒注释圣人的注释,这也要背,加起来数百万字,要分毫不差的记在脑海里,但凡记得不清楚,可能连题目都看不明白。因为明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完全限定在四书五经内,并且出题不能和往届考题重复。一开始,考官们还能找到一些完整的句子作为考题,越往后,考官们越开始整活,比如有朋自远方而来,不亦乐乎,古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大可以从这句话中截取两个字来不作为考题。这两个词我们现代人可以发散很多,比如说打麻将一缺三来不瓜子,啤酒饮料来不友行和旅行两个主题。 一下就联想出来了,可古人不能这样,考生要把这句话的原文先想出来,再根据圣人的注释和大儒对圣人注释的注释来答题。又或者考官从春秋当中找半句话,再从上书当中找半句,凑成一句出道题,如果背不下来,是无从下笔的。当然了,更难的是写答题的格式极其严格,并且完全固定,要由破题、成题、起讲、入题、起鼓、中鼓、后鼓、竖鼓八部分组成,要求遣词造句合乎规范,并且要词藻华丽,每部分要有两组排比队友的文字,四副对子,平仄对仗,读起来还要有韵律感,这比写诗的要求高多了。还要用孔孟的口气说话,不能风花雪月,不能讽刺调侃。这边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跟写八股文比起来,高考作文幼稚的像婴儿百科绘本。八股文绝对不能写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带圣人言,不能有自己的主张,不许超出大儒的解释范围。否则,无论自己的想法多么深刻,多么有见地,多么能解决现实问题,一律是零分。这种行为放在解数学题上,就是规定好每一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是加,第二步是减,第三步是乘,第四步是除,明明开。 这个根号就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够按照规定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步骤不对的话一样是零分,难度堪比戴着手铐脚镣跳街舞,更别提要求书写公正整洁,不能有一点修改涂抹,否则会被判作为试卷做记号无比。我曾经在南京博物馆见过某个状元的试卷,手写的文字比印刷品还要整齐美观,我单纯把它当做书法作品欣赏都很愉悦。记得每一个参观这张试卷的游客都会发出字写的很漂亮的感叹。当然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看不懂试卷的内容,经过如此艰难残酷的选拔,回报自然相当的丰厚。范进考上举人都能封,考上进士更是意味着彻底的基层跨越。进士最差当县令是地方的父母,广州全县的大小事务管理,十几万人的吃喝拉撒,中等的在京城各部任职,能够对社会的某一个方面产生足够的影响,最优秀的一批进士会直接留在皇帝身边辅佐,很可能成为国之重臣,能够深刻的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2018年开始,杭州余杭区招进来的全市清北毕业生,南苑街道还录取了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像科举这种疑似考试,直接成。 全县处级的事儿放在今天,那我不敢想。科举制本身是相当优秀的制度,可没法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举制在中国的存在,导致出现了招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现象,使大量出身低微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保证了一条自下而上的通道。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京城内也有学生在勤奋读书,由此可以看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宋唐时期,考试科目较多,除了诗词歌赋外,还包含了一部分的自然科学,比如数学、医学。当时中国也是世界顶级强国,无论政治、文化、经济都全方位吊打周边大小国家。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帝国大概率没大英什么事。由明代开始,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砍去一切实用性科目,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够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大部分读书人的思想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思考能力都大大的被限制。特斯拉和爱迪生在争论该使用交流电还是。 直流电给城市居民供电的时候,我们的读书人正摇头晃脑的背四书五经。1846年,威廉医生完成人类首次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同时,清朝的郎中仍然按照几百年前留下的药方抓草药。19世纪末,普朗克正在研究黑体辐射,为量子力学打下基础,翰林院的大臣还在纠结该不该去除八股文字。科举考试的制度性成功让封建统治者们固步自封。蛋壳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啊,自己不开,有人帮你开。晚清的壳就这样被西方的坚船利炮给轰碎了。同时,这个古老的文明和无数曾被这个壳给裹挟住的人一起,在历史的热潮中向新世界的大海狂奔,一去不返。

给诸葛亮五千个詹姆斯能北伐成功吗?【历史这个小姑娘】

如果给诸葛亮5000个詹姆斯的话,诸葛亮能够北伐成功吗?答案是不可以的,因为作为士兵,詹姆斯的性价比太低了。有人可能会疑惑,詹姆斯身高两米零六,体重226斤,体脂率5%,这样的体格在现实中不是随便一个打三个吗?怎么会性价比低呢?因为这样恐怖的身体数据,除了日复一日的训练之外,还要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饮食作为支撑。汉朝普遍实行一日两餐制,连曹操享受一日三餐都是尊荣。詹姆斯一天七顿饭,每天摄入5000大卡以上,大约是一个现代普通男性摄入能量的两到三倍。这倒没啥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些能量的来源全是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几乎不包含碳水。在两汉时期主要是吃小米,因为小米在当时种植面积大,容易保存。战争时期是没有新鲜蔬菜和肉食的,副食就是各种酱,主要是豆酱和腌制肉食,就连战场上的主帅吃的也是这些东西。换句话说,詹姆斯吃的可比刘备强多。有人可能会说,那条件艰苦,克服一下,普通士兵吃啥,詹姆斯就吃啥。诸丞相或者说葛亮也是这样想的,大不了给你普通士兵的三倍口粮就是。 于是詹姆斯得到了每天六碗小米粥,加上一小碟咸菜和一块猪油。詹姆斯5%的体脂率来讲,这份饮食基本上宣告他健美生涯的结束,平均15天肌肉掉了一半。即便如此,还要用三倍的后勤力量去保障这些胳膊变得比杜兰特还细的詹姆斯。一般情况下,一个士兵需要两个运粮的民夫来保障后勤供应,詹姆斯至少需要六个,5000个詹姆斯,光后勤部队就三万人。朱丞相开始有点无奈了,但是没办法,来都来了,那让老詹当什么兵种呢?骑兵不合适。中国最常见的马为蒙古马种,身材并不高大,身高一般在120到135厘米左右,并不适合身高两米多的詹姆斯,否则会有一种人夹着马在地上走路的错觉,而且极度的不灵活,骑兵的突袭效果就体现不出来。那么有5000个詹姆斯组成的步兵天团能否取得奇效呢?很遗憾,恐怕也不能。真实的古代战争并非主将一声令下,然后双方士兵冲向对方,混战成一片,谁能够在混战中取胜,那谁就是战争的胜利者。这是影视作品为了节目效果刻意营造出的一种战争气氛,历史上真实的战争完全不是这样古代战争的类型。 型主要就两种,没城池的叫野外战,有城池的叫攻城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野外战,南郡之战、襄樊之战则是攻城战。先说野外战,不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种毫无章法的混战仪器,是双方都结成军阵,利用自己平常训练的阵法对抗,更不是主将单挑啊。军阵对抗考验的是双方指挥官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的能力,一打的是策略,二打的是后勤支援,士兵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关键因素。5000个詹姆斯解不了蜀军在天水郡的被围之势,挡不住张a的5万骑兵引诱不出来司马懿,遮不住五丈园的秋风。再说攻城战,东汉末年,各种守城器具百花齐放,虽然火器明朝才出现,但是滚木、雷石、钉子板、大铁钩、插杆弓弩大家的倒是得心应手,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瓮城,也就是多重城墙,现存最大的瓮城是南京中华门。当詹姆斯辛辛苦苦的爬上墙头,或者说打破城门,发现自己开的不是城门,而是超级加倍,头顶上的石块、木头、弓箭继续雨点一样的往下掉,魔戒双塔骑兵上面的兽兵攻城是不是很壮观?这些都是自春秋战国。 以来就玩剩下的,此时的詹姆斯如果会中文的话,那他会理解瓮中捉鳖这个成语是多么的形象。所以詹姆斯引以为傲的体型在工程中几乎成了累赘,因为目标太大了嘛,被击中的概率也高,同时辗转腾挪也很不方便。由此可见,工程最重要的天赋点是敏捷灵活,外加体积小。定要在NBA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出工程型人才的话,我认为艾弗森当之无愧。说到底,诸葛亮缺的不是这5000精兵,因为北伐根本就是个逆天命的任务,是为了白帝城那个流着泪的承诺而努力。对比一下地理位置,季汉北伐的难度就相当于越南统一整个中南半岛之后北上攻打中国。诸葛亮呢,天纵英才,以南人对北方骑兵仍然不落下风,打的司马懿拒不出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以一州之力调动曹魏四五个州的军事力量,连年征战,把整个曹魏的西北经济彻底拖垮。但是诸葛亮遇到的难题是他那个时代根根本无法解决的。从西南到曹魏西北的地势都非常的险峻,不是连绵的高山就是峡谷,中间设置了大量的关卡,诸葛亮的军队无法进行机动力作战,这不是北方啊一个。 防守力量强,可以从其他州的路出击,只要军队力量还在,迟早能找到破绽。诸葛亮要走的路都是死的,中间路段是巍峨险峻的山峦,集团士兵无法通过,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啃曹位早就不好的马奇诺防线。除非诸葛亮能够变出坦克、火炮、导弹,他攻城师已经想尽一切办法了,机械云梯、冲车、投石机、挖地道、搭高台都用上。陈仓防守的时候,对面守将是火箭下油锅,掘地道,一场仗打成了工程学比拼,诸葛亮还能够怎么办呢?下面是陈仓现在的地形图,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条件,前面的关卡一毒绕又绕不过去,只能够一次次的强冲换一次次的失败,最后星落五丈原,践行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当然,5000个詹姆斯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关键是要使用得当。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一下,比如将这5000人编成树枝七袭小队,白天埋伏保存体力,夜间出洞,只需要光着身体并且不露出笑容的话,就可以做到完美的隐蔽,连夜行衣都省了。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供养5000个詹姆斯,粮草是大问题,但如果这5000个詹姆斯作为粮草的话。

【历史这个小姑娘】为什么清朝能存续近三百年?

从1636年实力强劲的皇太极扫清障碍称帝,到1912年半人半傀儡的溥仪落后下台,清王朝存续了276年的时间。这个听起来不太大的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比五胡16国、南北朝一共21个王国存在的时间加起来还要多。11年在秦朝大一统后出现的41个朝代里排前五。为什么人们印象中腐朽落后的清朝能够统治13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00年呢?靠的肯定不是那一头飘逸的发型,是清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太完美了,他充分吸收了大明、大宋这些哥哥姐姐灭亡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套几乎无懈可击且日趋完备的封建统治制度。清朝首先解决了上层精英可能出现问题的问题,在我国悠长的历史当中,农民起义数不胜数,基本处于一年一小起,三年一大起的频率,然而,司马光告诉我们,底层掀桌子也就图一乐,绝大多数王朝覆灭的原因是上层精英的政变或者叛乱,大名鼎鼎的疑似穿越者王莽上台之前,家大业大的王氏家族几乎把持了整个西汉的朝政。老王家先后有十。 五人相继担任汉朝的最高官职,大司马、地方首相、刺史皆出其门,从上到下全是我的人,你怎么和我斗?贵为皇族的老刘家,在只手遮天的王家面前像个臭要饭,这就是著名的外戚专权。外戚已足,人才辈出,吕太后、窦太后,弄得整个西汉都对皇后PTSD。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前提是其母亲勾弋夫人自尽,汉昭帝以损失了一个亲妈为代价才获得皇位,这就是汉武帝为防外戚。同理,还有权臣和宦官也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解出代表有曹丞相、赵高、秦桧的外戚、权臣、宦官共同组成了威胁古代封建皇权的达摩克里斯之见。清朝皇族微微一笑,没关系,我一个一个来解决。关于解决外戚的问题,这点想必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我定好规矩,给你们圈好一亩三分地,让你们自己斗去。清廷制定了封建王朝中最森严、繁琐复杂的后宫体系,光皇后下面的妃子等级就有七级,皇后无聊的时候光喊这些称号就能来段贯口,什么贵人答应常在贵妃,嫔妃嫔妃。 等级,大到礼节和地位,小到吃穿用度,甚至衣服的颜色、花纹、首饰的材质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皇后每天忙着踩住后宫这一大帮人,后宫这一大帮人忙着护才无法干涉朝政的同时,还为100多年后的电视剧行业贡献了大量素材,以至于我小时候打开电视机一连换几个台,全是秃瓢脑袋。对于宦官更是全方位的打压,严格限制阉人的人数、地位和权力。顺治规定太监官职最高不能超过四品,并且连影视作品中太监最经典的读写圣旨的功能都给剥夺了。清朝成为了宦官历史上地位最低、人数最少的时期,即使后期大名鼎鼎的安德海、李莲英,也只不过圈点钱而已,没有太大的能量。对于权臣的限制,清朝还是费些功夫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几乎等同于皇帝兼任的宰相,军机大臣只能做参谋,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军权,从根本上杜绝了以下上的可能性。这就导致清廷前中期所谓的名臣基本上只能在道德修行上下工夫,几乎没有什么治世能臣,即使出现鳌拜、年羹尧和申这种感冒尖的也没人真。 实质威胁的皇权,就算鳌拜忠心耿耿,年羹尧战绩显赫和身善于理财,康熙嘉庆清洗他们的时候,就像随手丢掉一张用过的卫生纸一样,不费力,几乎没付出多少代价。强如秦始皇、汉高祖,他们和权臣斗也算掉层皮的。这就是清朝顶层设计上的优势。对于王朝的根基,也就是普通民众,清朝实行了相对于其他朝代几乎前所未有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放到帝制2000多年历史里绝对意义上的。排名第一的仁政就是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这表示你不再欠皇帝的,就算朝廷需要你去修河堤或者陵墓,也得给工钱,你虽然贫穷低贱,可你不用再单纯为了缴税和扶徭役而活着。这就是两零千年帝质第一的仁质。在此之前,农民过的是什么日子呢?打个比方,我们饿了去饭馆吃饭,点多少菜付多少钱是理所应当的,多吃多付,不吃不。而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前的农民,相当于在朝廷这个大饭店,每天饿得面黄肌瘦,头晕眼花,还要拿出全部的积蓄来买单。而一部分士绅豪强,吃的脑满肠肥,大腹便便个个都三高了,月底一算账,也就象征性的。 几块钱?你一打听,原来是大人们好心,饭钱算你头上了,就这你还要谢谢他们给你留了一口餐。爹入母的实施,终结了这个我们现代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事情回到了他该有的样子,地多的多缴,地少的少缴,美帝的步缴,这天经地义的一步,我们走了2000多年。这招有多狠呢?它直接导致清朝人口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人口突破1亿,再到道光14年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当然,光给田头肯定是不行的,强制性的留辫子和残酷的文字狱就是最好的心理研。这种打一巴掌再给块糖的管理方式,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能达到控制效果最大化,在恋爱中,这种方式叫不是对错的问题,我只要你一个态度,在家庭中,这种方式叫吃我的穿我的,说你几句怎么了?在职场中,这种方式叫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种方式在现代有个很洋气的名字叫CPU,叫PUA。在清朝所处的18世纪,中国的农业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水平,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与传统的大麦、小麦、水稻相互配合。他们可以。 使收获期分散到全年,适应贫瘠的或者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从而也解决了冬季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我长期被人观察的经验来看,人在不缺碳水的情况下,至少会安分50%,另外50%的不安分就要靠手来解决了。那是一项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出现的古老记忆,它能够释放人多余的精力与荷耳蒙,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的宽慰,那就是纺织业。清朝时期,手工业又再度兴旺发达起来。早从17世纪末开始,上海西南松江的棉纺业长期雇佣了20万工人,此外,位于江西鄱阳湖之东的景德镇瓷窑中雇佣数万名瓷工。除了内销之外,青瓷和普通瓷器与日俱增的向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半岛,只是欧洲出口,那么如此完美的王朝为何仍旧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呢?因为封建制度本身已经是一种绝症,即使清朝在此基础上的完善和修补做的足够彻底,也是徒劳的。所以我认为清朝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是他用全世界最后的血条证明了封建王朝消失的必然性,证明了只要是逆着时代潮流走路。 这旧时代操作系统,玩新时代副本,即便拥有千年历史沉淀,亿万劳苦人民和万里大好河山全败光,只需要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最终避免这些毁于一旦的,反而是未曾设想的道路。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让我既佩服又遗憾,佩服在他是如此的自洽,小农经济加大一统下的君主专加儒家思想,三者是如此的相辅相成,异常契合。儒家用三纲五常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位置和信仰,充分匹配了生产力,又维持住了秩序。同时遗憾的是,这套逻辑太完美了,以至于数千年来所有王朝都只想着去修补它,而不是改变它,最后被工业革命给降维打击。熟悉欧洲历史的人可能知道,西方的封建由庄园、农业经济、领主分封制、天主教三者组成,这三者紧密联系,却相互矛盾,彼此的内耗非常大,所以西方的中世纪是很拧巴很纠结的,欧洲人也想给这套体系打打补丁,却发现越大漏洞越最后桌子一掀,却娘的老子不玩,转身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并且开始横扫全世界,柯达公司在破产前仍能生产出全世界质量最好的胶卷。可问题是,这。 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交卷了,大清把所有能走的全试了一遍来告诉我们,封建主义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如今,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身为年轻人,更应该勤于思考,积极求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