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同辈压力的涌动之源
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消息,我的一个同学已经年薪200万了。年薪200万是什么概念?他只需要工作一年就能赚到年薪一天的收入,不吃不喝干三年就能买得起一套北京老破效,给我羡慕的好几天晚上都没有睡好觉。试想下的从同学聚会说起,通过本次水位对齐,我对同龄人的成功有了振龙发配般的认知。老同学们有的在做生意,已经成为本村首富,建赛才童子,要不是他过年在同学群里发红包,我都不知道群红包的上限是五位数,有的传承齐鲁家风,已经当上了青年干部,其实我对干部俩字没啥概念,被科普了一通,太高动人家大概已经在春晚上的玛丽是平级了,有的出国读博后直接定居,已经换成了高校助理教授括弧QS排名前100的那种,还有跟我一样北漂辗转各大互联网公司厂牌,虽然我跟他算在同一赛道上,但人家已经拿到了200万的年包,直接换算下来比我领导还高一头。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人到中年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他的可怕之处。
不在于油腻社交,而在于人生轨迹的可视化。饭桌上会渐渐浮现出一个同龄人的坐标系,X轴是家庭,Y轴是事业,就算同在第一象限,所处的位置也是天差地别。一顿饭吃完,我都能直接求出自己跟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间的心理阴影面积。而且在我的家乡,还有征照社会地位的Z轴。在那套价值观下,体制内的同龄人对我属于降维打击,同辈压力都是3D的。这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期末考试交卷时以为自己还考得不错,一线精英,年轻有为,前途和头顶一样光明。等到放榜时才发现人外有人山人海,天外有天外来客,要不是同窗情,我跟人家吃席都上不了同一桌。鲁迅曾经说过,比自己开吉普更让人坐不住的是朋友开路虎,比起那种牛到上新闻的大佬,身边同辈的优秀好像更容易让人羡慕,进而恶化成emo,尽管两种成功根本就不在同一量级上,为什么来自同辈的压力压强更大呢?我大胆揣测了一下背后的原因,遥远的。
更方便脑补成功路上的剧情来给自己找借口,比如天资、背景、时运、PY交易等等,让人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误会。身边同辈的优秀就太赤裸了,都是一个新手出来的,能走向不同的段位就是因为我上我不行。就像小时候我埋头苦读,好不容易才考的是,结果一抬头发现学神同桌不仅拿了满分,还没耽误跟白花谈恋爱,明明自己付出了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却收获了更少或更慢的结果,那感觉已经不是简单的阴o了,是汹涌的羡慕在对我幼小的心理开疑。直到前两天,我又在13号线上碰到了200万同学,他当时正在刷视频,乐得合不拢嘴,看到我后还给我盛情安利的。视频里的博主说,这人听着声音跟我很像,但口条和脑洞都比我溜多了。安利到兴起,她甚至露出了一丝羡慕,说要是能当个野生脱口秀网红就好了。看见他的手机屏幕后,我污了,被我羡慕着的人原来也在羡慕我呀,也是,虽然他还好,可我也还行,而是这两者并不冲突。
虽然榜首只有一个,但人生不只有一个排行榜,生活不是择优录取,成长也没有名额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科目,I wish I could get money without any lab。